手沖|分析咖啡SWOT擬定沖煮規劃

咖啡,是喝的飲品。

沖煮一杯讓飲者愉悅的咖啡,應該是沖煮目標。

愉悅感,是由生豆端與烘豆端,攜手定案的。

至於沖煮者所扮演的角色,是透過掌握烘焙咖啡的優勝寡強,規劃一個截長補短的沖煮策略,來恰如其分展現該款咖啡的特質。

該怎樣掌握烘焙咖啡的優勝寡強?可以透過以杯測表為骨架的咖啡風味特性SWOT分析。

本文,分享杯測表的SWOT運用,文末並以一個案例,分享以感官驅動的沖煮計劃。

談沖煮的SWOT分析

10001

到底怎樣沖煮,比較合適這款咖啡呢?這是一個沖煮經驗的積累過程。

如果烘焙商有給予較多的咖啡信息,可以先依照信息推論咖啡的特質,擬定一個該合宜該特質的沖煮計劃。

或是使用沉浸式的杯測模式,先喝一次該咖啡風味的全貌,再根據所喝到的風味屬性,特別是位居對立或相輔屬性的濃淡比例,判斷下一次沖煮可以適度修調的方向。

所以感官,是我們調整沖煮的依據。

而運用感官來進行沖煮的調整判斷時,SCA發展的杯測表評估來整理沖煮的思路,是一個方便的工具!

只是,如果將杯測表換成另一種顯示形式,會更好。

雷達圖杯測表的SWOT應用

10002

上圖是一個雷達圖,其內容是SCA杯測表,但卻以雷達圖的方式呈現。

雷達圖比傳統的杯測表格,更能夠將咖啡整體特色,其優勝寡強之處,以”整體全關”的圖示方式,幫助我們一目了然。

所以雷達圖形式的杯測信息,可以更方便我們進行咖啡沖煮上的SWOT分析。

在商業上,SWOT是一種戰略規劃,可幫助我們確定競爭策略與優勢,評估內部外部因素,以及當前和未來的潛力。

杯測本來的目的,本就是一種”強弱項”的比較。

當我們學習杯測時,雖然在品鑑時,是要針對咖啡的每一項目獨立觀察與評分。

但可別忘了這是同一批咖啡的質量檢查,所以不論哪一個項目的得分,都是這包咖啡在沖煮上會展現的環節之一。

10003
圖:運用SWOT分析進行沖煮規劃

傳統上,SCA的評分錶格是歸納彙整為一個”加總的數字”,目的是為了快速得知該咖啡的整體平均質量。

但我們沖煮者在沖煮時,並不是要拿這包咖啡與其他包相比。

不論我手中的咖啡在SCA的評估模式下,到底是80~84分的普通精品,還是87分以上的COE決賽等級賽豆,我都是要規劃一個沖煮計劃。

知道SCA的總計得分,對我的咖啡沖煮計劃:無幫助。

但知道該款咖啡,在SCA杯測上的”個別獨立項”得分,反而使我能更清楚掌握咖啡的強弱處。

我才知道沖煮時可以怎樣對弱項雪中送炭,或是對強項畫龍點睛。總不好偏偏規劃一個反其道的王昭君”冤案”,好的不呈現,還畫醜了。

10004

例如,上圖這包咖啡,在體質感Body與餘韻的得分較高,風味與酸值略低,乾香相對較低。甜感、乾淨度及一致性則沒有扣分。

所以如果我們用高萃取的方式沖煮這包咖啡,有機會讓它的體質感與餘韻,成為感官上較主導的感受。

但如果我們不特愛厚重的Body呢?那沖煮時,或許可以適度拉高前段萃取粉水比,縮短後段給水,使整體的Body呈現更輕盈。

發展自己的SWOT分析

讀到這邊你是否心理作難: 但我沒有學過杯測啊,我能評估咖啡的特性嗎?烘豆品牌也沒有提供啊,咱辦?

其實,杯測是跟”行業標準”對齊,但沖煮者若是沖煮給自己喝,是跟自己的標準對齊啊。

所以只要明白SCA杯測表中有哪些評分項,你可以發展自己的評估標準,學習SCA將一包咖啡每個項目,都給予你個人好惡優勝的得分即可。

10008

圖:使用細研磨浸泡方式完整萃取咖啡,是製作杯測咖啡的模式

我這裡提醒的,是藉用SCA杯測評估方式,幫助我們掌握咖啡的全方位特性輪廓。那要怎樣進行呢?

  • 先明白杯測的評估獨立項意義。例如風味,甜感,酸值,餘韻,體質感,乾淨度,均勻度。
  • 再來發展自己的給分方式:SCA是用25為一個單位加減,起始值可能是7分。但這不是絕對,SCA只是要計算出100,所以用這樣的給分進退方式。但沖煮上,我們目標不是跟別包比,也沒有要計算總分。我們只是要評估”獨立項”與它項之間的比例,還有跟味覺有關的獨立項(例如酸甜苦)的相對比重。你也可以直接用酸3,苦1,甜4這樣,1~5的給分。

    你甚至可以簡化SCA杯測表的評估項目,為以味覺及體質感為主的簡式雷達圖(例如下圖)

10005

學習使用杯測評估模式的咖啡愛好者,更不用擔心自己還喝不出正確的風味屬性。

因為SCA的風味項評分,也沒有計入到底喝到哪種風味,它只是針對風味的整體印象,強度是高是低,豐富度怎樣,給予一個評分。所以不會分辨風味實際屬性的,還是可以給分數的,就是給整體印象分。

沖煮前,先以杯測模式(1:18,細研磨,93溫,全浸泡),將咖啡的所有風味進行高萃取,然後分析每一個評估項彼此的對應關係。

抓出咖啡的主要風味架構,再規劃沖煮的方案。試以雷達圖,分析如下烏干達咖啡的沖煮規劃。

以雷達圖為本的沖煮對策

10006

這包總得分為84.1的烏干達咖啡,從分數來說是還不錯等級的咖啡。

它明顯的弱項是:乾淨度(Clean cup)與酸質(Brightness),只有7分。甜度也有被扣分。

複雜度(Complexity)得分也低,SCA評分錶內沒有復雜度,這複雜度通常是指風味的類型。

這咖啡的體脂感最高,得分9。

評估這咖啡的強弱點後,就可以開始規劃沖煮。

10007

一個乾淨度有問題的咖啡,建議沖煮前,嘗試先學習用手揀出”肉眼可辨識”的瑕疵豆。儘管不能除惡務盡,也是能盡量降低瑕疵味。

再來,先看到最大的弱項是酸質偏低。

沖煮上有哪些沖法可以提高酸質?如果是選擇滴濾型濾杯,是否要考慮增加悶蒸段落的給水量?

如果是選擇Switch這種浸泡式濾杯,是否考慮悶蒸階段將閥門關上,給予較少悶蒸注水,以浸泡的方式多量提取酸質。

既然甜感有被扣分(SCA評分是五杯有一杯不甜,就扣2分),那要怎要盡量保持甜感?

是否該檢查一下有沒有奎克豆(偏白豆)先移除。

是否考慮在甜感溶出的中間注水段落,延長粉水的接觸時間,利用浸泡來幫助取得較多的甜分子?

此外,這一包乾淨度不足。如果想避免沖煮雜味,除了挑走瑕疵豆,是否可避免細研磨,以免雜味不慎溶出更多。或是避免高萃取,以降低雜味?

此外這包咖啡的體質感得分最高,如果不是特別對body有偏愛的,那或許照平常的沖法就可以得到體質感滿滿的咖啡。

或許滴濾式沖煮的注水分段,也不用特別考慮多次斷水來增加口感(粕谷哲四六法的精神),說不定四注法就可以夠用。

以上這些針對烘焙豆風味特性的SWOT分析,所進行的沖煮對策推敲,就是一種以SCA評分法為本,按照感官偏好來規劃的沖煮框架。

咖啡是沖來喝的,咖啡的香氣屬性部分,沖煮煮較難改變,因為烘豆師的烘焙發展決定了香氣的內容。

沖煮咖啡的方案,主要是針對酸甜苦還有體脂感的比例分配,追求”五味”的和諧展現。

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雷達圖,分析咖啡五味彼此之間的比例還有濃度,以及體質感的程度,利用粕谷哲的調整模式,來確定最終個風味物質的呈現比重。

沖咖啡有很多可以幫助評估的工具,本文只是拋磚,目的是希望幫助小伙伴可以發展出對自己分析有用的評估方式,便於用一個穩定的測試咖啡模式,來擬定自己的風味修調規劃。

文章來源於咖啡公社CoffeeCommune ,作者林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