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咖啡就一定要悶蒸?

手沖咖啡,要不要悶蒸?這個問題,得到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需要!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

10001

在沖咖啡的各種玩家裡,手法不盡相同,有的像水龍頭漏水那樣滴,有的時間拉得長,甚至蓋上蓋子,而有的根本不做悶蒸,直接開整。有的威廉表示尊重,象徵性的悶個幾秒。

10002

實際上,對於某些大佬來說,悶蒸基本上已經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了。對於一刀流來說,這個過程更是不考慮,直接整!目前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要給固定的水量(粉量的1—— 2倍)、注水後咖啡粉發展一段時間(大約是15——45秒)。

10003

所以,悶蒸這個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是不是可以不那麼默守陳規?

一、水量

深烘的咖啡粉比較會吸水,沖煮的過程中會吸附比較多的熱水,如果以“咖啡豆都能吸到水”為前題,那麼相較於淺焙的咖啡豆,深焙豆悶蒸時需要的熱水份量就要多一點。我們在進行悶蒸時的水量應該要看豆子對水的需求,不應該有個固定標準一體適用。吸飽即可!

二、悶蒸的時間沒有固定值

以風味發展的目標來看,基準是烘豆師對於主要風味的表現上,在沖煮時利用悶蒸時間長短來調整整杯咖啡的風味平衡點,接著才會引申到後續的幾次注水。所以悶蒸沒有固定的時間,主要還是要回到熟豆烘焙時的風味設定和最終的沖煮目標來看,時間這個變項當然不會是一個固定的參數。

三、甚至連悶蒸本身的存在都是可有可無的

有些手法,會在沖煮的尾段加大注水的水量、或者直接沖注濾紙邊緣,利用“萃取不足”的咖啡液來拉開尾韻和整杯咖啡的風味層次。

那麼,那些“萃取不足”的咖啡液只能在沖煮的尾段注嗎?只怕答案不是肯定的,因為沖煮尾段的味道通常偏向甜味,但沖煮前段的味道通常容易出現比較活潑的味道,比如花香、果酸等風味。

悶蒸本身不一定是必須的存在,要看最終想要表達怎樣的風味而定。

10004

簡單的來說,“悶蒸有無”、“悶蒸水量”與“悶蒸時間長短”,決定的是咖啡“香氣”與“口感”間的比例。

假設一般常見到的悶蒸、注水、再注水的三段式沖煮法所帶來的杯感是香氣與口感之間一比一的平衡,那麼把悶蒸時間拉長的做法,可能就會出現在烘豆師比較著重在香氣的表現,要讓咖啡風味多一些甜味或Body時的修正手法。

同理可證,當我們的把悶蒸時間縮短或取消的時候,背後的動機可能就是熟豆在甜味或Body的表現已經在水平之上,為了讓香氣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不要讓整杯咖啡的平衡太偏向口感所做的回應。

或者是熟豆的風味發展還沒有達到目標值,把沖煮時間拉長可能會帶出不好的的味道,只要在那些味道跑出來之前快點讓沖煮結束。

10005

悶蒸的有無主要還是要看烘豆師的手法和烘豆機的特性,讓熟豆的走向是偏香氣還是口感,經過磨豆機的演繹後,在沖煮環節可以再做些怎樣的修正或強化,悶蒸只是沖煮手法上的一個非必需的環節。

所謂的完美悶蒸或悶蒸有沒有成功,要從最後喝到的咖啡去回推或歸納,對於手沖來說,所有的操作都不需要太執著在表面的數值上,喝到一口自己滿意的咖啡才是最重要的。當然,悶蒸的過程極治愈,整一下也很好不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