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時間細思量: 悶蒸階段

在整個手沖的系統中,每一個環節的參數設定值,都要考慮其他參數與其的互動關係。
構思手沖方案時,要有宏觀系統性思考,也需要利用微觀檢視每一個影響萃取的變項,掌握其中的關鍵變化,要見樹也要見林,才能合理的構思沖煮方案。

今天想跟大家一起細思量”萃取時間”,這個沖煮因素的作用力。

多數的時候,我們講萃取時間,習慣從沖煮起始到結束來看這一段時間的總長短。

但今天我想進入微觀世界,一一拆解沖煮過程中每一段落的萃取,瞧一瞧當中的粉水接觸時間點。

讓我們先觀察悶蒸時的萃取問題,瞧瞧這階段幾時發生真正意義的萃取吧(你的計時器幾時才可以開始呢)?

萃取要求粉水接觸
10001
萃取要發生,必須要粉水接觸,不與粉接觸的水,不必計入時間估算。

Bypass的旁路水,它沒有參與萃取,所以不論是沖前加沖後加,你的計時器,在你進行旁路動作時,時鐘並不需要滴答作響。

既然時間是與粉水接觸有關的,那悶蒸時斷的萃取時間,粉水到底幾時開始接觸,就需要思考。

有些人主張悶蒸注水完成後,再按下計時器,有人認為是開始注水時就計算。其實這背後的考量,各有不同角度。

嚴格來說,就算你全部倒完悶蒸的水,萃取可能也還沒有開始進行,或是只是部分進行。

我們來進入悶蒸的微觀,細思粉到底幾時與水發生接觸吧,畢竟我們計算的是”萃取”時間。

粉層幾時有觸水
悶蒸階段粉層各處接觸到水會有時間差
10002

因為悶蒸是從乾粉到濕粉,左中右和上中下區域的干粉區,接觸水是有時間差的。

這個差異是多是少,主要先看粉層的厚薄,粉面的寬窄,還有粉的粗細。

平底濾杯的粉層較薄,粉層上下高度差距較少,因為水往下流是天性,所以平底濾杯高低粉層接觸水的時間差會較小。

至於錐形濾杯,粉量愈多,粉層越深,靠中心底部粉層接觸水的時間,會比兩側粉層要慢,也會比平底濾杯花較久時間,水才有機會觸及到粉。

甚至如果悶蒸的水量不夠,可能還無法真正接觸到水。

注水影響觸水時間
悶蒸注水手法可能影響粉層處水時間差
10003

當濾杯的尺寸愈大時,粉面的直徑可能愈寬,你悶蒸的注水方法,可能影響不同區域乾粉接觸水的時間點。

一般悶蒸時給予的水量是固定比例,大約1:2~1:3。這樣定額的水量,是否有機會在悶蒸時讓全部的干粉都吸到水呢?

悶蒸階段,乾粉到濕粉,接觸水的時間差,有時候取決於你的注水手法。靠上到下的水降流兒觸及,花的時間少,靠左右平移毛細作用吸水,花的時間較久。

10004
水往下流,以及水往濕流,是水的特性。水會選擇水阻最小的地方前進,乾粉的水阻最大,濕粉的水阻最小。

你悶蒸注水的手法,會讓首先接觸到水的干粉,成為水阻最小的地方。

下圖是三種不同的悶蒸注水方式,可以看一下差異變化。

10005

悶蒸階段,粉接觸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毛細現象,水會由濕往幹處移動。

而重力也會帶動水往下流,所以如果注水時採用中心注水,則左右沒有交到水的粉層,就只能仰賴毛細現象慢慢浸濕。

如果你沒有洗濾紙,觀看濾紙的變色,也是一種毛細作用,悶蒸後濾紙快速染色的,代表你的左右粉層吃水的時間差,也許與上下近中心粉層吃水的時間差,較小。

10006

如果你繞很小圈注水,或中心注水,你濾紙變色很慢,代表毛細作用花比較長的時間才到達左右的粉層,那有機會,左右粉層的吃水,就沒有上下靠中心的粉層多了。

如果注水採用繞圈,則繞圈半徑下的粉層,有向下的流降加上毛細作用,同時進行。但繞圈之外的干粉,是只能單純仰賴毛細幫助,讓杯壁邊緣的粉層吸收到水分。

所以你要不要繞圈?是繞小圈還是繞大圈?是先繞內圈還是從外繞回內?

想想看你平常怎樣注水的,觀察一下你的粉層,在你給予的悶蒸等待時間中,是否全區吸水平均呢?

等氣排出才觸水
要等排氣完成的粉,才有真正意義的粉水接觸
10007

另外悶蒸階段要注意會影響粉水接觸時間差的,就是排氣現象。

空氣是躲藏在咖啡豆的細胞內,當你研磨度愈粗的時候,每顆粉可以排放的空氣總量就愈多。

研磨度愈細的時候,研磨當下,有很多二氧化碳,已經從被打破的細胞壁散入空氣中。而勝於粉內心空氣走出外部需要的時間,也會比較快。

所以在悶蒸階段,磨度愈細的粉,如果你不是磨完馬上註水(有些人會先研磨擺著,才去燒水,弄濾紙,拿下壺等等),當你悶蒸開始時,剩餘的待排氣量都會有差別的。

但總而言之,關鍵點是,要等排氣結束的咖啡粉,才開始真正有接觸到水!

烘焙影響觸水時間
不同烘焙度的粉,豆心接觸水的時間有落差
10008
烘焙咖啡豆的內部,是一個多孔的結構。

在悶蒸階段,當我們注入水的時候,水在粉與粉的顆粒間流動(毛細與向下的降流)。水也在粉心內順著多孔結構移動(毛細作用)。

真正意義的粉水接觸,包含水”流經”粉表的接觸,還有水透過毛細作用,滲透到粉心內部的接觸。

我們要萃取的風味物質,可不僅僅在粉表,也包含在粉心內。

手沖磨度不論粗細,粉與粉之間的間隙,肯定比粉心內部的間隙要大,所以等水流經濾杯的每顆粉的粉表時,不論從上層到下層,從左側到右側,都不代表粉心也已經充滿水了。

而要”等待”粉心都充滿水,所需要時間,與烘焙度其研磨度都有密切關係。

10009

愈高溫烘焙的咖啡,因為咖啡豆受熱能較多,體積膨脹較大,所以內部的孔隙更大更寬,更有利於水的毛細作用加速進行。

愈淺烘焙的咖啡,雖然產生的氣體較少,但是粉內的孔隙也較小,毛細作用的滲透要花費比較久的時間。

所以淺烘焙要排的氣少,但是等水到達內心排出空氣的時間較久。

深烘焙的咖啡要排出的氣多,但等水到達內心後,空氣散出來的時間較快。

淺烘焙有時候會等悶蒸一會兒,才開始冒泡,就是這個原因。

10010

所以如果我們萃取的目標在悶蒸階段均勻吸水,淺烘焙可能需要等待更久的悶蒸時間,以確認粉內毛細作用的完整進行,並且幫助完成隱藏孔隙內的氣體。

如果是為了幫助吸水更快,或許研磨細一點,是一個縮短粉表到粉心的接觸時間差方式。

然後,研磨後稍等的時間,要看是淺焙還是深焙,深焙可以從漢堡停止長大,開始出現下陷前判斷排氣完成,但淺焙一般粉層不會長大,所以要觀察的更多。

還有很多人習慣淺焙磨粗,這樣就可能要給予比較久一點的時間悶蒸,等待水真正意義的進入粉心了。

回去練習看看

10011

你是否有這樣仔細看看你的悶蒸粉水接觸方式?

為了理解你自己平常悶蒸的注水,到底有沒有吃到全部的水,有一個辦法,就是你用不同方式澆入等量的水,等待等量的時間

例如,你用中研磨,中心注水,外繞內註水,內繞外注水,倒入一樣份量一樣溫度的水,等待同樣時間,例如30秒/40秒/50秒。

然後不要浸濕濾紙,直接拿整張粉+紙去稱重,看看到底有多重,看看在你給定的時間中,你的粉到底吸了多少水。

然後思開你的濾紙,看看全部的粉,有沒有有乾有濕,還有部份乾燥?還是全部濕潤?

你就知道,你到底現在的悶蒸動作,是否確實了,你是否在悶蒸階段,就幫助你的粉,進入真正意義的萃取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鼓勵大家動手去做看看噢!如果你的悶蒸不確實,你的萃取肯定不會太均勻了。

那就好好修正悶蒸的執行手法,找出最能幫助你把悶蒸各別粉層的萃取時間,彼此拉近的方式吧!

文章來源於咖啡公社CoffeeCommune ,作者林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