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選購咖啡豆的時候,肯定也會非常關注咖啡產區的介紹,我們會看到有些叫咖啡莊園,有些會描述成是咖啡合作社。聽起來似乎還是存在一些區別的,但到底是有怎樣的不同,他們各自又是怎樣的經營模式呢,為此就也找尋了一些相關的介紹和科普,接下來就“現學現賣”和大家聊聊吧。
10001
其實在咖啡生產國當中,農場的經營和管理有多種方式,這些模式一定程度上都對咖啡的加工和銷售方式以及農民獲得的價格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當中最常見的兩種咖啡種植模式就是莊園和合作社。大體來說,咖啡莊園通常是個大型咖啡場,擁有獨立加工和銷售的能力。而咖啡合作社則是一群農民,他們集體加工和銷售咖啡,合力共享更好的設備設施以及商業合作渠道。
10002
兩種模式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對於合作社來說,尤其對於單一種植者能力和設備以及資金都有限的情況下,咖啡合作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群生產者聯合起來,共同改善他們獲得大量資源的機會,其中包括化肥、農具、種子和貸款。除此之外,農民還可以獲得更多的正規培訓課程,並可以利用更好的營銷和商業機會,有助於他們獲得更高的咖啡價格。

不過這似乎是個比較理想化狀態的情況,現實層面可能會存在一個弊端,那就是潛在的分配不均,例如一旦咖啡售出,合作社就會收到錢,之後會扣除費用並將款項匯給個人成員,但這有時會導致對最終金額產生分歧,所以實際管理層面的並非那麼簡單,個人成員也未見得就能在合作社當中獲得更穩定和合理的報酬。

10003
而咖啡莊園,自主性會更強,當然就其規模也肯定比每個合作社成員的個體農場大得多,農民可以在現場進行收穫後的加工,但對於“自負盈虧”的咖啡莊園來說,莊園主擁有自主權的同時也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10004
一些報導裡面也有提到,就是這幾年有不少種植者選擇離開合作社,大體核心原因一方面是資金分配問題以及一些不可預見的成本或債務問題;另一方面咖啡加工和銷售的決策和個人自主權在合作社中也很困難,合作社管理層對咖啡的加工和銷售做出了大部分決定。所以合作社的弊端就在於其整套種植到加工的過程相對是傳統且不易變通的,單一農民也無法決定自己種植的豆子可以用其他的處理法,大家都是統籌劃一,有一種給別人“打工”的感覺。
10005
咖啡莊園因莊園主擁有自己的自主權,所以他們可以更靈活的進行一些實驗性的處理法,尤其許多莊園屬於家族經營模式,現而今也是年輕一代接管,年輕人也比較偏向去接受新思想和實驗新技術,有利於為自身咖啡豆帶來增值效果。我們現在也會看到一些咖啡莊園,他們的規模也不大,甚至前陣子還有喝到過佔地就一兩公頃面積的小莊園,但這種獨立註冊成莊園,脫離所謂合作社的方式,其實某種程度不單純是模式迭代,更多是思潮和對於咖啡加工技術的一種衝撞中帶來的進步。
10006
當然部分種植者獨立出來,自己註冊莊園也是伴隨風險,正如前述所說承擔的責任就越大,在一些生產國,農民需要執照才能經營莊園。辦理相關的執照許可也是有一些條件的,例如一些硬件設施,包括具備一些咖啡處理廠、咖啡生產面積和總產量等等。除了經營許可之外,農民還需要投資大量的設備和資源,這意味著巨大的前期成本,還需要自己管理生產和承擔勞動力成本,以及咖啡的加工和銷售。
10007
聊到這裡,似乎就會讓人不由得思考,這兩種模式都有好有壞,那麼是否存在一個折中方案呢?在一些報導當中提到,現在一些生產國,尤其是肯尼亞,已經開始出現一種混合模式,這種模式的運作方式與合作社會相似,來自同一地區的一小群生產者可以組成一個農民集體,在地方當局登記為咖啡企業,每個農民都可以保留對各自農場的控制權,咖啡加工可以在當地的微型加工廠集體進行。
10008
同時這種混合模式的好處就是對於單一農民的門檻要求不會像註冊獨立莊園那麼高,小農生產者也可以成為成員,同時這種農民集體中的每個成員能夠與買家直接互動,這意味著他們能夠談判價格,既享受集體帶來的資源共享和保護,同時也適度保留了對於自身咖啡豆的加工處理和銷售的一定自主權。
10009
咖啡生產源頭髮生的事情值得我們每個人的關注,其實歸根到底生產者農場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將遵循哪種農業模式,也許對於一些擁有大量土地的個體農民來說,規模經濟只是意味著咖啡莊園模式在中長期內更有利可圖,但對於那些世界各地的許多小農來說,如若不能以合作社模式經營,則很難獲得基礎設施和其他資源,某種程度上也是別無選擇。當然,未來類似組成農民集體的混合模式,也許也是一種發展趨勢,儘管目前還不夠普及,但值得期待。

文章來源於啡香之旅 ,作者啡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