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分子咖啡(Molecular Coffee),還得先從分子料理(Molecular Gastronomy)說起。百科中對於分子料理的描述足以說明它的地位,是“人類從微觀角度真正認識食物的重要標誌”。 

分子料理技術可以將食物原有的形狀打破,利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將食物組合成另一種形狀。在分子料理的世界裡,馬鈴薯可能以泡沫形態出現。

10001
《東京大飯店》中的鮟鱇魚肝,原型是Inua餐廳菜品。鮟鱇魚肝和豆漿混合物經過真空急凍,製作出帶有細密的氣泡、酥脆口感的固態物。 

製作分子料理需要藉助特殊儀器才能實現某些技術操作。比如在醃製肉丸時,可能會用到磁共振造影技術,通過錄像記錄肉丸在醃製時的內部變化。

10002
龍吟草莓,一道以草莓為原材料製作的甜品料理,製作過程要歷經-196°C到99°C的溫度。 

分子料理是一門烹飪技術科學,而這門科學的究極意義在於讓食物更加好吃。如此這般,我們就也從技術和意義兩個方面來了解一下分子咖啡。

10003
分子咖啡的核心工藝是:通過解構咖啡風味,定位關鍵成分,找到成分替代來源,然後通過生物工程和食品工程技術進行重組,最終建構出一種喝起來類似咖啡的物質。所以分子咖啡實際上並非使用天然咖啡豆製成,因此它還有個別名,無豆咖啡。 

一家來自西雅圖的公司Atomo Coffee已經向市場投放了分子咖啡產品。這家公司有兩位創始人,分別是食品科學家Jarret Stopforth和技術專家Andy Kleitsch。

在解構咖啡風味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咖啡採摘後經過不同的處理法乾燥製成生豆,再烘焙到不同程度的熟豆後,會產生上千種的化合物,就連最精密的實驗室也難以完整且精確地模擬出來。但人們通常只要感受到其中的二十餘種咖啡成分,就會認為自己是在喝咖啡。

10004
於是技術人員運用了分子料理的方法論,將咖啡拆解成顏色、香氣、味道、口感和咖啡因幾部分,然後為每一個部分的主要成分尋找替代品。再把找到的替代品搭建起來,從而完成“無豆咖啡”的生產。 

在搭建過程中,咖啡的成分還可以進行微調。比如可以製作出無咖啡因的咖啡,也可以製作出高咖啡因的咖啡,再比如可以刪除綠原酸成分,使苦味得到極大的降低。

10005
研發人員在尋找替代品時,始終將目標放在天然原料上。經過一番努力,他們從不同的種子、堅果、果殼、甚至樹莖中找到了所需的成分,使用率較高的來源有葵花籽殼、棗籽、菊苣根、葡萄籽等等。 

這種並非來自天然咖啡豆,而是由化合物堆砌的東西還能被稱為咖啡嗎?作為一名傳統咖啡的愛好者,我也存有同樣的質疑,並且對分子咖啡研究者的研究初衷充滿好奇。

事實上,這項研究更多的是出於對地球未來環境的擔憂,而去尋找一份能夠有效替代咖啡的飲品。在全球變暖的作用下,當前的咖啡林地在幾十年後很可能將不再適宜咖啡種植,咖農不得不將當種植區遷移到更高海拔的地區,而這種遷移又會形成對自然生態的新一輪破壞,從而陷入惡循環。

了解到這裡,相信絕大多數人會持有同樣的期待,希望人類對於地球資源的利用可以早日運轉到可持續的正向循環。而分子咖啡技術的存在也僅僅是出於人類從微觀角度去認識咖啡這個目的。

美味咖啡、美好生活和我們的地球家園都需要我們一起去用心愛護。

10006

文章來源於CSCA精品咖啡培訓 ,作者金水拾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