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稱量豆子,計算粉水比,可似乎從來都沒想過稱量奶咖裡的牛奶?

我們在日常沖煮咖啡的時候,不管是手沖咖啡還是意式咖啡,稱量豆子和計算粉水比,似乎已經是個約定俗成的流程,我們需要確保咖啡沖煮的各項參數是符合我們預期的粉水比,從而才能萃取到我們想要的全部風味。

可是在製作意式咖啡的時候,我們除了稱量粉重和計算粉水比,似乎從來都沒有人去稱量過牛奶重,這就引發一個有趣的思考,那就是我們是否需要稱量牛奶的重量呢?

10001
關於這個討論,2022年世界咖啡師冠軍安東尼·道格拉斯,倒是給了一個不錯的示範和詮釋,他是澳大利亞墨爾本Axil咖啡館的培訓師(嗯,這家店我之前澳洲探店的時候也去過),他在WBC比賽的時候,就對牛奶的液重也做了稱量,也就是說要確保每一杯奶咖在最終呈現的整體液重上也是趨於一致的,就像使用最佳的咖啡粉水比例一樣,我們也應該對咖啡和牛奶的比例上進行同樣的處理。
10002
大多數不同種類的牛奶(包括牛奶和某些植物奶)嘗起來都是甜的,而且有奶油般的口感,在某些情況下,使用過多的牛奶會使咖啡中的微妙和復雜的味道變得難以控制,尤其是我們在出品時,到底如何界定澳白和拿鐵的區別,我覺得在牛奶注入水平和整體打發奶泡的程度都是有相關性的。
10003
不同量級的牛奶,其實對於我們感知咖啡風味也有著不少的影響,例如SOE的豆子,通常在製作成奶咖的時候,其實如若牛奶比例過大,其實就顯得整杯咖啡風味很寡淡,尤其瑰夏這種花果香氣比較突出的豆子,與牛奶混合後,其實是會有點減弱微妙的花香感知,不同量的牛奶會導致不同的感官體驗,因為不同的牛奶量和質地會改變咖啡的甜味。

不過對於稱量牛奶液重的咖啡館,說實話,我身邊還沒見過,關於這方面我也查詢一下國外相關信息,發現即便在澳洲,似乎也只有5%不到的咖啡館才會對牛奶也有參數稱量的要求,還有看到一杯標準的拿鐵,裡面是加入110克牛奶會讓味道剛剛好的說法。

10004
10005
其實我個人覺得,稱量牛奶這方面的思考是沒有錯的,但也有賴於標準化出品,我們是否可以通過人工就達成這樣的效果,這是一個現實層面實現程度的問題。當然,現在也有不少自動奶泡機,例如之前和大家聊過的Übermilk,那麼這種自動奶泡機就牛奶定量方面就變得有跡可循,但多數咖啡館還是以人工咖啡師的形式來完成奶咖製作,通過自動化奶泡機完成,然後人工再做融合,雖說也是一個辦法,但似乎現實當中也依然很少會有咖啡館選擇這樣的方式出品。
10006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咖啡館,會利用這樣的方式來做出品溢價的空間,畢竟支付了更高額的咖啡費用,那麼理應獲得更高品質的出品要求,這當中自然也包括咖啡師對於咖啡與牛奶的比例要更加精確。其實任何出品,當我們究根問底到事情本質,一切也都不會變得簡單,甚至我們都要考慮不同奶泡厚度對奶咖的影響。
10007
我在平時探店的時候,點奶咖的頻次是比較高的,確實一杯奶咖的奶泡打發的絲滑度和融合效果,以及咖啡與牛奶的比例,在風味感知和触感的愉悅度上是有很實質性影響的。所以如何可以將一杯奶咖的出品,也能精益求精到具體的每個成分參與的比例關係,我相信不同的奶咖在標準化出品領域裡,又會抬升一個層次。在任何出品形式,控制越來越多的變量一定是必然趨勢,牛奶重量的一致性也將越來越突出的被提上日程,而引起業內重視。
10008
不過在未來的線下咖啡館出品實踐過程中,我們是否會看到有更多的人去衡量牛奶比例和數據標準化,還有待觀察。畢竟這從根本上的培訓體係也是要完善起來的,截至目前,這依然算是一個開放式討論的話題吧,大家也說說你的想法呢,歡迎留言喲~

文章來源於啡香之旅 ,作者啡香之旅

發表迴響